当前位置:首页 > - 文章中心 > - 行业新闻 |
推动章丘铁匠产业化发展是更具现实意义的难题
|
发布时间:2018/3/22 11:42:03 来源:澎湃新闻 浏览次数:810 |
济南市章丘区,沉寂多年的铛铛打铁声随着“章丘铁锅”的爆红重新焕发生机。今年农历正月初四,节气“雨水”,也是纪录片《舌尖上的中国3》的首播日。片中涉及的手工铁锅品牌“臻三环”“同盛永”库存的两千余口锅在节目播出的几十分钟内在网店售空,数十万口订单纷涌而至又因店家无法供货而被拒接。
“章丘铁匠能否借此东风复兴”
“现在才赶上最好的时候。”铁锅爆红后,牛祺圣发出感慨。他也担忧、踌躇,“章丘铁匠能否借此东风复兴”。
打铁作为手工生产方式的代表是否注定将被淘汰,是否有必要保留?
早前,山东劳动技师学院老师张光灿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手工打造的东西始终有它独特的美感,这是机器生产无法比拟的。
而不论是处于商标之争两端的刘紫木、吴振永,还是受铁锅爆红波及的牛祺圣,都在这一观点上保持了统一。目前看来,对章丘铁锅、章丘铁匠的保护与发展打上了浓重的历史文化符号。
早在2015年底2016年初,冯全永、刘紫木就以同盛永铁锅手工锻打工艺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。章丘区文化馆副馆长陈京波和专家一起对该项目进行考证,主要考证范围在其阐述的历史渊源。
陈京波向澎湃新闻提供的书面材料显示,2008年冯全永听闻家中远房亲戚中还有人坚持锻打铁锅,遂到章丘探访,决心学习打锅手艺,同时在淘宝电商平台开设同盛永铁锅店,为其打开销路。2014年为扩大销量,推广手工锻打铁锅的知名度,冯全永邀请刘紫木及其团队通过天猫、京东等电商平台进行网络营销,刘与冯一同学习打锅技艺。
至于有关“同盛永”历史渊源的争议,陈京波表示并不清楚,但他指出,非遗并非个人、也非公司所有,而是大众的。非遗申报本身是公益性质,前期工作并不好做,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精力财力。如果前期没有人做,等大家看到出名了有利可图后再来争,这并不利于非遗保护。
在陈京波看来,申遗的初衷一方面在于记载濒临灭绝的项目以便消失后能够复原,另一个则在于项目申遗后能得到资金扶持,有利于传承发扬。
据陈京波介绍,申报非遗原则包括要有完整的申报书,重点要讲清楚历史渊源、传承历史和传承人。由于部分史料难以考证,在满足前述原则下,一般谁先申报就先立项。同盛永铁锅手工锻打工艺在2017年正式成为章丘区级非遗。
如今,济南三环厨具有限公司作为保护单位,正在为同盛永铁锅手工锻打工艺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章丘铁匠不能在“舌尖”之后昙花一现,要让它真正得到发扬,陈京波笃定表示。
推动章丘铁匠产业化发展也成了更具现实意义的难题。
针对章丘手工锻打铁锅没有标准可依的问题,章丘区市场监管局标准化和计量科科长邢介帅曾对媒体表示,章丘区市场监管局与有关部门共同深入“臻三环”生产厂家,与企业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、了解情况。目前正在帮助企业制定手工锻打铁锅的产品标准,现在初稿已经形成,正邀请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的专家进行研讨。
除了章丘铁锅品牌所需配备的市场监管与规范在进一步完善,手工铁锅的行业协会也在筹划建立之中。邢介帅称,希望借此引导铁锅生产企业和手工艺人通过协会统一生产标准,产品价格和销售渠道。未来或将注册地理标志商标来保护章丘铁锅这一品牌。
打铁已过半世纪的牛祺圣甚是唏嘘,他知道抢购铁锅的风潮很快会过去,但又期待着这波余温足够催生出章丘铁匠业久违的春天。
相关新闻:山西盂县苌池村最后的铁匠艺术家 最后的铁艺人
|
推荐铁艺产品 |
|
|